Search

防疫期間常待在家,你是否也一口接著一口不停的吃?到底是因為肚子餓而吃東西,還是,其實你也有輕微焦慮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防疫期間常待在家,你是否也一口接著一口不停的吃?到底是因為肚子餓而吃東西,還是,其實你也有輕微焦慮的問題?

一起來看看你/妳是否也是焦慮一族👇🏻

①壓力大就想吃東西:每當事情一多,時間緊迫,你也跟著緊張起來,這時候反而更想好好犒賞自己一整天的辛勞,來吃個宵夜吧!小心!你不是真的餓!壓力來臨使身體分泌皮質醇(cortisol)濃度增加,使我們傾向進食更多食物😬

②渴望高熱量食物:壓力來臨,皮質醇(俗稱壓力荷爾蒙)濃度增加,另外大腦血清素(serotonin)濃度降低,讓人感到心情低落,除了想吃東西外,還會傾向攝取特別精緻且高油脂的食物,來彌補心靈的空缺🍕🍟🍔🥵

③吃飽了還是想吃:吃完晚餐總想來點甜的鹹的?明明吃飽了卻覺得自己還沒飽,其實你不是肚子餓,也不是吃太少,你是被情緒給操控了!

④進食產生罪惡感:在情緒性進食後,容易感到懊悔、罪惡,覺得自己為什麼要吃下這麼多東西,嚴重者甚至跑去催吐,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,擺脫不了負面對待飲食的想法💡

總歸一句,焦慮性進食的種種行為根本原因則是為了填補心理的空缺😮‍💨💔
那麼你是真的餓嗎?並不是🤚🏻
一起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!😫

試試看「正念飲食🍽」吧
什麼是正念,正念飲食又是什麼呢~
許多人的迷思,認為正念是不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,要人正向思考、保持樂觀等等,其實,正念代表的是「專注於當下」的每個動作與行為,例如專注於呼吸、專注進食過程、專注放鬆等等,能有效改善焦慮、憂鬱、壓力大等問題,類似於冥想🧘🏻‍♀️卻是更容易學習的方式!

🌟而正念與飲食結合,則是在進食之前先理性的分辨 自己是否真的飢餓?我是眼睛餓還是肚子真的餓!
進食的過程中,停下手邊所有事物,專注於品嚐食物在口中的味道、咀嚼口感,並放慢平時的用餐速度,戒除手機 媒體 電視等一切干擾,締造專屬於你與食物之間的時間,並且在感到吃飽時就停止進食,不吃下過多的食物!

如此便可以有效改善焦慮進食的問題,專注於進食過程也能讓自己更享受在食物中~一起來試試看😆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一個由營養師、廚師、吃貨組成的營養健康推廣團隊 相信食物的力量、也相信透過科學系統化的飲食規劃可以促成正向的體態改變
View all posts